在商业领域,存在一些类似“情报搜集者”的尽调咨询公司。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信息,其中不乏争议性话题和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
商业情报交易之嫌
商业调查机构通过付费访谈等手段搜集资料。比如小麦工作的公司,每日都会联络所谓的“专家”进行访谈并编制报告。这些“专家”可能是企业内部的员工,他们提供的数据却常常没有得到所在公司的同意。这种从员工那里秘密获取企业信息的做法,仿佛是在企业的安全防护上悄悄打开了一道缝隙,窃取内部信息供外部使用,这无疑引发了商业道德上的争议。而且,这种行为与通常的商业情报交易有相似之处,只是它是在看似合法的访谈过程中进行的。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尤其是在抖音电商与淘宝直播等平台竞争之际,竟然有抖音的基层员工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了相关数据。这种情报搜集方式对企业的公平竞争构成了挑战。
尽调公司的运作方式
尽调公司有一套独特的流程。以小麦的公司为例,它规模不菲。在联系专家之前,他们会先让外包公司先行沟通,探询对方是否愿意接受访谈。电话访谈时,若专家诚意不足或信息价值不高,分析师可在10分钟内结束通话,且无需支付费用。他们有时还会充当中间人,促成专家与客户直接对话。这些做法体现了尽调公司为获取有价值信息而建立的一整套完善体系。
在这个体系里,目标很清晰。一线的运营人员、市场工作人员以及高管助理,他们都是关键人物。虽然助理可能对交易的具体情况不太了解,但他们可能掌握老板的日程安排。这些信息在整体信息的拼凑中同样重要。因此,这也是尽职调查公司特别关注助理的原因。
商业模式和利润窥见
从凯盛融英的招股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尽调公司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水平。比如,某次案件中,外包的尽调公司获得的报酬大约是1%。不同案件间,尽调公司的盈利差异显著,有的案子能赚得一两百万人民币,有的则能达到一两百万美元。这显示了尽调咨询市场的丰厚利润。他们通过收集多渠道数据,建立模型,计算损益,最终给出公司的商业价值预测。这些看似精确的数据报告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多种节省成本和劳动力的操作策略。
行业鄙视链中的地位
尽调公司直面市场,手握众多直观数据,但在风投行业的等级排序中却位于较低位置。风投公司的核心业务是募资和关系维护,他们从事的是繁重的劳动,常被戏称为“干苦力的”。这种现象反映出行业内对尽调公司的轻视,仿佛他们只是风投业务中的辅助角色,并未处于主导地位。
即便在审查过程中他们揭露了数据不实的疑点,也难以对投资者的决定产生重大影响。通常情况下,投资者更倾向于将尽调报告作为通过审批的依据,而非检验其投资思路和成效的工具。
报告修改的背后
在实际工作中,尽调报告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比如,有VC投资人曾表示,他们对喜茶的部分数据存疑,担心因此惹怒创始人聂云宸,影响项目进展,便要求尽调公司紧急修改报告。这种情况说明,尽调报告的撰写并非仅依据真实数据,有时还可能因投资人的关系和利益考量而作出调整。这无疑对尽调报告的准确性和公正性构成了严峻挑战。
人才发展轨迹
在尽调公司任职的员工同样追求个人成长。例如,分析师这样的职位,他们或许会跳槽至战略部门,或者加入小型企业担任CEO,以此来拓宽人脉和资源。在分析师群体中,若有人通过访谈获取了关键信息,并记录在研究机构的笔记里,相关信息很快就会达成共识。这种人才的流动,以及他们在工作中产生的数据信息的交流与传播,促进了商业信息在各个层面和不同圈子间的共享。
你们是否认为,商业调查咨询机构这种收集资料的方式有必要加强监管?期待大家的点赞、转发,也欢迎在评论区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