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们常听到的目标是“推动互联网金融健康前行”,但如今却转变为“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进行规范”,这样的说法变化背后究竟有何深层次含义?这既关联到之前行业风险集中爆发的情况,又与整个行业的发展规划紧密相连,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监管趋严的背景
过去两年,我们频繁使用“促进发展”的说法。然而,随着行业的演进,风险事件逐渐增多。以2015年11月为例,互联网金融被纳入国家五年规划,提到了规范发展的相关内容。2016年,行业遭遇了一系列风险事件,比如某些平台卷款潜逃等。这些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也让监管机构认识到,为了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实施严格的监管。观察当前趋势,宽松的环境下的增长模式已不再适用于互联网金融,严格的监管成为了发展的必然选择。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形式,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监管标准。我国在监管方面需自行摸索一条恰当的路径。随着新风险因素的涌现,政策将逐步加强管控,以保护消费者利益。
监管面临的挑战
现代金融体系结构复杂,不只是商业银行在参与资源配置。若监管仅依据机构名称来设定规则,将无法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互联网金融种类繁多,如信贷中介到众筹理财等,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标准来明确划分。
道德风险广泛存在。无论是信贷中间商还是信息服务平台,都面临此类问题。信贷中间商有恶意篡改借款人信息的做法,理财平台则有虚假宣传来吸引投资者的行为。这些问题严重破坏了信任体系,对金融行业的稳定造成了影响,同时也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监管措施保护消费者
互联网金融机构需加强对消费者权益的维护。不少机构在信息透明度和风险揭示上存在不足。比如,某些理财平台未充分告知风险便推销产品。在资金管理上,也需设立第三方托管,以避免资金被挪用。
对于流动性风险的应对措施,互联网中介机构保证资金可以随时取出。比如,某些P2P平台就遭遇了资金链可能断裂的风险。我们应当设立与国际接轨的流动性管理规范,比如设立针对短期和长期资金错配的特定监测指标。
特殊机构的监管措施
小型且不那么关键的机构可以采取较低的标准。对于刚开始发展的小型支付和金融机构来说,如果合规成本过高,可能会阻碍它们的成长。然而,对于规模大、地位重要的机构来说,情况则不同。那些客户众多、市场占有率高的大型机构,应当遵循更高的标准和更严格的要求。比如蚂蚁金服这样的巨头,由于它们的影响力极大。
全国性系统性影响的机构需制定恢复和应对方案。一旦危机降临,可按计划有序处理。同时,监管部门需加大对资源投入的重视。
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平衡
首先,我们要支持创新,不能压制其生命力。过于严苛的监管会导致新模式的诞生受阻。比如,如果政策过于保守,那么新技术与支付金融的结合就会受到限制,进而影响发展。
另一方面,还需减少合规方面的开支。过高的合规开支可能导致众多中小机构难以维持运营。这要求监管规则具备灵活性,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并考虑到不同类型机构的发展需要。
借鉴国际监管经验
国际上在处理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包括制定恢复和处置方案等。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可以借鉴这些经验,学习如何针对不同规模的重要金融机构采取差异化的监管策略。比如,学习如何依据机构的业务规模来设定相应的监管标准。
通过研究国际上的失败教训,我们获得了丰富的经验。例如,国外在金融危机期间,金融机构纷纷破产,这给我国敲响了警钟,让我们认识到加强监管和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如今互联网金融持续演变,究竟什么样的监管力度才能确保行业稳定且推动创新?欢迎各位积极留言、点赞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