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泄露现状
中国互联网协会的调查报告指出,将近八成的网民个人信息和超过六成的网民网络金融交易记录均出现了泄露。泄露的信息涵盖了银行交易、征信报告,以及保险、证券等行业,数据泄露的情况愈发严重。这一情况表明,金融领域的个人信息泄露问题已十分严峻,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让人困惑的金融推销电话和短信。这很可能是由于个人信息泄露所引起的。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让许多网民感到困扰,觉得自己的隐私几乎无处可藏。
金融数据特殊性
金融领域的个人信息极其重要,它与个人的财产状况和信用状况密切相关。若此类信息泄露,不仅会侵犯个人隐私,还可能对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比如,不法分子一旦获取这些金融资料,可能会假冒他人身份进行贷款、盗刷银行卡等违法行为。
吴业超是360金融信息安全领域的行家,他通过比喻深入阐述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他强调,金融数据在日常生活和商业活动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一旦信息被窃取,个人可能遭遇经济纠纷,甚至可能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其后果难以预测。
黑产肆虐根源
金融业目前是网络黑产的高发区。袁得嵛博士,这位来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学者指出,金融信息的泄露是黑产赖以生存的基础。为了应对风险,部分企业不惜采取非法途径,诸如非法抓取、收集与交换,以获取公民的各类敏感资料。
非法途径盛行,导致大量个人信息,包括公民身份、所在位置、信用状况和通信资料等,频繁外泄,这为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从而引发了众多网络金融诈骗等违法行为。
App侵权情形
金融App常常暴露用户隐私,主要问题在于没有明确的隐私保护条款,个人信息的收集与使用边界不清晰,过度收集以及收集不必要的个人信息。在下载金融App时,用户常被要求授权多项权限,但这些权限与App的基本功能可能并不直接相关。
冯橙提到,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观点是,除了App,像PC网页、小程序以及第三方平台网申入口等渠道,因为涉及环节较多,所以在数据收集阶段,信息安全隐患也在增多。换句话说,无论用户是通过哪种方式接触金融业务,都存在个人信息可能泄露的风险。
已有规范举措
自2007年始,中国人民银行逐步颁布了《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等法规。这些法规对个人信息收集的边界和运用原则进行了规定。这些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个人金融信息保护规范的建立。在此之后,相关部门还陆续出台了多项相关政策和措施。
2019年底,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个人金融信息(数据)保护试行办法(初稿)》。这一举措是为了优化征信体系的建设,同时增强对滥用个人征信信息的惩罚力度。今年2月份,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又发布了《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技术规范》,全面加强了个人金融信息的保护措施。
未来改善期望
尽管个人金融信息已有法规保障,但问题仍然存在,比如保护力度不够、法律追责机制尚不健全。业界普遍认为,应当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完善法律体系,同时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
制度应当不断改进,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要加大,技术保护措施也要得到加强,这样才能建立起稳固的信息安全壁垒,保障民众的财产安全得到更好的保护。那么,你觉得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加强金融信息的安全防护?欢迎点赞并转发本篇文章,同时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