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电影的海报常被贬为“土气”“低端”,但制作人们凭借着对电影的热爱坚持下来。现在,海报已经变成了电影宣传的重要手段。接下来,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我国电影海报行业的发展历程。
早年行业困境十多年前,专业的海报制作团队十分罕见,很多海报因此被批评为“土气”或“低端”。那些少数的从业者只能依靠对这份工作的热爱来维持。在那时,电影行业对海报并不重视,制作人员几乎处于产业链的最底层。有位业内人士,他进入这个行业时满怀热情,但很快感到失望,因为许多制片方并不清楚海报的重要性,几乎无法得到充分的设计机会。
预算投入可怜早期,电影制作在海报设计上的预算极为有限。即便是投资数千万元的影片,也往往只有两三张海报,每张的花费不过两三千元。那时,只有少数影视公司拥有自己的设计师及相关部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会委托中小型广告公司来处理。众多才华横溢的设计师都来自广告界,这一点也映射出当时海报设计行业的专业性不足。
素材质量不佳设计师收到的照片质量不一,其中不少照片并非专为海报制作所摄,这影响了海报的整体质量。片方对海报素材的重视不够,缺乏专业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海报质量的提升,导致早期的海报难以达到高标准。
抄袭乱象频出行业秩序混乱,监管不力,部分制片方为了降低成本、加快进度,竟抄袭海外海报。即便是大公司制作的头部影片,也存在这种行为。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行业的良好形象,还暴露了当时行业观念的陈旧与不成熟,阻碍了中国电影海报行业的正常发展。
行业开始转型中国商业电影日益繁荣,海报开始与产业紧密结合,首批海报公司及设计师开始崭露头角。然而,当电影行业出现浮躁情绪时,海报行业也未能幸免。有些人只顾着炒高价格、快速敛财,但伴随着行业发展速度减缓、观众审美水平提高,这种泡沫现象逐渐显现出破裂的迹象。
专业团队进步许多团队在设计中有了提升,他们早早地便参与到电影创作的过程中。比如新艺联就参与了《红海行动》的海报设计,这项工作在电影拍摄完成前就已经启动。十年前,那些最初的海报设计团队规模较小,设计师们涉猎多个环节。而现在,这些团队更加专业和细致。
请问大家认为现在电影的海报对电影的票房收入有着怎样的影响?不妨点个赞、转发一下,或者直接在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让我们一起来交流讨论!